新闻资讯
战国七雄 韩国?韩国凭什么战国七雄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战国七雄,我们基本上都知道,他们是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国家,他们之间的争斗持续了整个战国时代。当然虽为七雄,但也有强弱之分,诸侯霸主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多次易主,从战国首霸的魏国,到胡服骑射的赵国,亦或是作为老牌强国的齐国和楚国,当然还有商鞅变法后,奋六世之余烈完成统一的秦国,这些国家都是那个时代决定着历史走向的强国。哪怕是极北之地的燕国,也曾有过连下齐国七十二城的高光表现。
但是,只有一个国家,从来没有站上过霸主的舞台,只能在强势的
各国之间艰难求生,最强大时也只是得到了别的国家不敢侵略它的处境。它就是地处“四战之地”的韩国,因为西临秦国,东接齐国,北面魏国,南连楚国,韩国根本没有能够发展的战略空间。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实力在诸侯垫底的国家,却为中国的统一贡献了两位极其重要的人才。他们就是郑国和李斯。
首先是郑国,他是一位战国末年的水利专家,曾经担任韩国的水工。按理来说,这么一位和弱国的水利专家,不论怎么想也不会和中国的统一扯上关系。但是历史却和郑国开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玩笑。作为韩国水工的郑国,却被韩国派去秦国完成类似间谍的任务。
韩国为了削弱秦国东征的攻势,派出郑国前往秦国,去游说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建议他开凿一条新的渠道,从泾水引水注入洛水来灌溉田地,试图以此使秦国人因为修建水利工程而疲惫,无力东征。不过韩国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被秦国看穿了,秦国试图杀掉这个从韩国来的“间谍”。
但是,郑国的一番话却使得秦国心悦诚服。郑国十分坦率地承认了自己被韩国派过来的目的,他表示,自己确实一开始是作为间谍被派过来的,但是修建渠道所带来的好处并不是骗人的,只要渠道修建完成,秦国必将获利。修建这条渠道所消耗的国力,只不过为韩国延长几年的寿命,但是对于秦国确实利在千秋的事情。
郑国作为一个水利工程专家的专业素养,以及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眼光,再一次说服了秦王,秦王嬴政相信了他,并让他完成渠道的修建。渠道的修建在十余年后终于得以完成,泾河带有泥沙的河水得以用来灌溉田地,增加了土地的肥力,使得原本的沼泽盐碱之地摇身一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关中地区甚至因此一举超过了原本地利远好于秦国的东方六国,成为了当时最为富庶的地区。
秦国国力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衰弱,反而大大增强,为统一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纪念郑国的功劳和他为秦国作出的贡献,这一工程被命名为:郑国渠。哪怕这个名字的主人曾经是韩国派来削弱秦国的卧底。
如果说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加速了中国的统一的话。那么另一位人才,就是从思想上为中国的统一做好了准备,他就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或许秦国得以强大是源于商鞅变法,但如果说真正为建立一个大一统帝国做好了思想准备的人,那只能非韩非莫属。
根据历史来看,韩非其实并没有亲自将他的思想献给秦王嬴政,但韩非的思想却早在他见到秦王之前,就已通过李斯而被秦王熟知,并推崇备至。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受教于当时著名的大家,荀子。他融合了法家前人思想的精华,将商鞅的“法”的思想与申不害“术”的思想和慎到的“势”的思想融为一体。
他将前人的观点提炼总结,构建了封建王朝一直通用了两千年的思想体系,像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法为本、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这些思想,韩非都在他的思想著作中大力强调。而关于他这些思想的影响,我相信稍微对中国古代史有所了解的读者朋友,都能明白这些思想对于后来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持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这里我们仅仅说一说他的思想对秦始皇的影响,秦始皇在刚刚接触到韩非的思想时就对韩非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说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样的话,意思就是,如果自己能够和这个人交往,那就死而无憾了。后来韩非被韩王以谋求使秦国衰弱的目的派往秦国出使,由于遭其同窗李斯的嫉恨,被投入了监狱,并逼其服毒自杀,后来秦王后悔了试图赦免韩非时,韩非早已身死。
郑国与韩非,两人皆出身于弱小的韩国,但却能不被自己国家之弱小所限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突破了时代和国家的局限,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能够在经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后,最终走向统一,在秦国强大实力以及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之外,这两位韩国的人才的贡献,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战国七雄存在了多少年?战国七雄是现在的哪里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子,但是其已经名存实亡。在此背景下,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对于战国七雄来说,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纷纷变法图强。说到战国时期的变法,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商鞅变法”。
当然,对于战国七雄的其他诸侯国,也有各自的变法,比如赵国的“胡服骑射”,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与此相对应的是,就燕国来说,则没有让人一下子就想起来的变法。那么,问题来了,秦国有商鞅变法,那么曾重创齐国的燕国,有什么变法吗?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对于曾经重创齐国的燕国,也有一场变法,这是燕昭王在位时期实行的变革。对于这场变法,因为是乐毅这位名将主导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用“乐毅变法”来称呼。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在这场内乱中,齐宣王趁机发兵攻打齐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斩杀。后来,赵武灵王将燕王哙送在外国当人质的庶子公子职,从韩国护送回燕国即位,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招揽人才,意图振兴燕国。燕昭王爱才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至于本文要说的乐毅,也前来投奔燕昭王。乐毅是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曾被荐为赵国官吏,为了躲避赵国内乱,便到了魏国。他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便来到了燕国。
二
对于乐毅这位出将入相的人才,燕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也即乐毅不仅执掌燕国的兵权,还可以参与燕国朝政的处理。在此基础上,乐毅得以在燕国推行了一场变法。对于乐毅变法来说,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就第一点来说,针对燕国法度驰坏的局面,乐毅协助燕昭王在燕国制定律令。对于之前的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都有加强律令制定的内容。甚至可以说一场变法的成功与否,必须要有完善、可行的律令来支持。
就第二点来说,就是严格加强对燕国官吏的考虑,在选择人才上,做到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在此之前,燕国的衰落,无疑和任人唯亲存在直接的关系。所以,对于乐毅来说,自然非常重视原有官吏的考核,并选拔优秀的人才到燕国上下任职。在战国时期,一流人才的作用,无疑是不可估量的。
三
至于第三点来说,则是安抚燕国的百姓。在子之之乱时,燕国百姓可谓饱经战乱的摧残。再加上之后齐国大军攻占燕国,这更让燕国遭到重创。为此,燕昭王与庶民百姓同甘苦。至于第四点内容,则是注重训练士兵,打造一支精锐之师。燕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载,不仅国家日渐殷富,积累了相当实力,而且培养了奋发图强的民风。燕国上下同仇敌忾,举兵伐齐的条件一天天趋于成熟。
对于燕国来说,虽然在乐毅的治理下不断崛起,但是,因为之前是战国七雄相对弱小的诸侯国。所以,燕国和齐国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这让燕昭王并没有急于讨伐齐国。正当燕昭昭王励精图治,燕国国势蒸蒸日上之时,燕国的仇敌齐国已达到了强盛的顶点。但是,齐国国君对内不恤民力,横加赋敛;对外不断用兵,惹得诸侯不满,这让齐国的强大背后,已经存在不小的隐忧了。
四
最后,公元前286年,齐国消灭了宋国,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野心勃勃的齐国,战国七雄的其他诸侯国都感到了担忧。于是,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调集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大军去攻打齐国。对此,齐国也派遣大军去迎战,双方爆发了济西之战。此战,齐国大军被击败,乐毅则率领大军直接攻破了齐国都城临淄。在此基础上,精锐力量损失殆尽的齐国,自然是无法抵挡燕国了,这让乐毅率军攻占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乐毅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
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士兵,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乐毅不仅在燕国推行了一场变法,还借助于这场变法的成果,从而率军重创了战国七雄中的强国齐国。不过,如同商鞅变法的商鞅、吴起变法的吴起一样,乐毅也没能获得完美的结局。在燕昭王去世后,乐毅因为受到燕惠王这位君主的猜忌,只能离开燕国,投奔赵国。至于乐毅在燕国的变法成果,也因为燕昭王、乐毅的离去,从而没能继续维持下去。